棉尘病的定义和预防
棉尘的来源
劳动者在纺纱、织布的开棉、混棉、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整经、上浆、织布等多个生产环节;棉布面料的制衣,如裁剪、缝制等;以及棉花收购、棉籽油生产、造纸、合成纤维、硝化棉制造等过程均会接触到棉尘。
棉尘进入人体的途径
棉尘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棉尘病的定义
棉尘病(byssinosis)是由于长期吸入棉、麻等植物性粉尘所引起的,具有特征性的胸部紧束感和/或胸闷、气短等症状,并有急性通气功能下降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
患者主要表现为在休息24h或48h后,第一天上班接触棉麻粉尘数小时后,出现胸部紧束感、气急、咳嗽、畏寒、发热等症状,又称“星期一症状”。
属于中国1988年公布实施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的其他职业病之一,长期反复发作可致慢性通气功能损害。
棉尘病的分级
棉尘病I级:经常出现工作第一天或工作周内几天均发生胸部紧束感和域胸闷、气短等特征性的呼吸系统症状。FEV1.0班后与班前比较下降10%以上。
棉尘病Ⅱ级:呼吸系统症状持续加重,并伴有慢性通气功能损害,FEV1.0或用力肺活量FVC小于预计值的80%。
人体对棉尘的防御机制
人体吸入的悬浮在空气中的棉尘,一部分可随呼气运动呼出,一部分沉积于呼吸道或肺泡上皮表面,由防御机制将其清除。
粗大粉尘被鼻毛阻拦在鼻前庭,颗粒沉积的部位与颗粒的大小、形状和重量等有关。以球形颗粒为例,直径大于5μm的颗粒多沉积在上呼吸道,尤其是鼻咽部。因为吸气时上呼吸道流速大,颗粒向前运动的惯性也大,鼻咽部气道做急转弯,颗粒就碰撞和粘着于咽后壁,以后被吞咽或咳出。更小的颗粒,尤以直径为1~5μm者,多沉在5级分支以下的支气管。因在小支气管中气体流速较慢,颗粒可因重力作用而沉积并粘着于管壁。极细小颗粒,主要是小于1μm者,可进入并粘着于肺泡壁。
气管、支气管上皮具有黏液纤毛。人类气道每个纤毛细胞约有200支纤毛。纤毛向喉部方向快速摆动,回摆为慢速,如此将黏液向咽部运送。纤毛上面的黏液分两层,内层为溶胶,随纤毛摆动而运动,外层为不吸水的凝胶,具有防止内层液体蒸发的作用。粘着在气道粘膜上的颗粒由粘液纤毛装置运送至咽部后被吞咽或咳出。
棉尘病的预防
1)作业场所的治理
优先采用不产生或产生粉尘少的操作方法和设备,如采用添加除尘剂、蒸汽处理原棉等措施。
密闭尘源防止棉尘向外逸散,采用局部通风除尘措施。
缩短工艺流程,减少棉尘散发环节。
在满足生产条件下,保持车间较大湿度,从而控制棉尘在车间空气中停留时间,减少飞扬。
2)棉尘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是早期发现棉尘的职业禁忌证和早期职业健康损害,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
供稿人:张昭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