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专业检测评价机构

学术交流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学术交流

认识职业紧张,重视科学预防

来源:本站 时间:2023-03-26 浏览次数:

       职业紧张(occupational stress)也叫工作紧张(work stress),是指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是个体对内外因素(或需求)刺激的一种反应,当需求和反应失衡时,就会产生明显的后果(如功能变化)。

一、职业紧张的分类

       劳动者对工作中紧张出现的反应可以是心理上的、生理上的,或者兼而有之。根据紧张发生的时间特点不同,通常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即急性紧张反应、创伤后紧张反应及慢性紧张反应。

       急性紧张反应(acute strain)是对突然的、单一的、容易识别的原因引发的一种快速反应。主要表现为人的应激感增加,出现口干、腹泻、心悸等生理反应,或者是短时间的认识障碍。此类反应通常会在较短时间内恢复。

       创伤后紧张反应(post traumatic strain):是在工作场所中遭受可能危及生命的紧张事件后,出现的一种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的紧张反应。常见于执行战斗任务的士兵、消防员、警察等。紧张发生者普遍表现为严重的沮丧、焦虑、抑郁、自杀念头,一些人可能还会出现惊恐、病态人格、药物滥用行为和旷野恐惧症。

       慢性紧张反应(chronic strain):是对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不断增加的压力(紧张源)所表现出的一种累积性的反应。通常表现出各种持续性的生理和心理症状,如高血压、睡眠障碍、冠心病、中风、注意力降低、抑郁等。

此外,职业紧张引起的更为特征性的问题是精疲力竭症(burnout)与过劳死,也会造成伤亡事故的增加。

二、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紧张因素

       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紧张因素主要分为个体特征和职业因素两大类。个体因素包括性格、性别、年龄、学历、支配感等等,职业因素包括角色特征、工作特征、人际关系、组织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等等。这些因素与劳动者的个人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适度的紧张是有益的,是个体发展所必需的,但是长期过度紧张是对人体有害的,甚至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生理问题。

三、职业紧张的控制和干预

       预防职业紧张首先应探寻和确定紧张源,可从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采取干预措施。对个体应增强应对能力,对组织则努力消除紧张源。

       1、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应从制度上保证个体获得职业安全与卫生的依据、自主决策权利、得到承认和尊重以及主人翁态度参加生产计划、民主管理等。

       2、增强个体应对能力:个体应对能力(personal coping resource)是指能增强个体应对能力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尤其是得到同事和领导的支持,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反应极为有利。

       3、增强应对反应:应对反应(coping response)是个体对职业紧张源刺激的反应活动,主要体现在尽量克制、忍耐、回避或抒发情感,以将紧张状态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4、组织措施:用人单位应在工作方式和劳动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安排上尽可能符合卫生学要求,以满足劳动者心理需求,提高自主性和责任感,促进职业意识,充分发挥职业技能。

       5、培训和教育:用人单位应充分了解个体特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职业指导或就业技术培训,帮助其克服物质、精神和社会上的困难或障碍,鼓励劳动者主动适应职业环境。

       6、健康促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增强个体应对职业紧张的能力。

供稿人:李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