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专业检测评价机构

学术交流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学术交流

职业性莱姆病的诊断和诊疗

来源:本站 时间:2021-06-29 浏览次数:

       职业性莱姆病是指劳动者在林区、野外职业活动中,因被蜱等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感染人群为林区、野外作业人员,如伐木工人、森林警察或护林员、动物养殖场(养蜂、养鹿等) 职工、动植物考察人员、地质勘探人员、军事人员等。

       主要传播途径:通过节肢动物媒介蜱等叮咬、吸血的方式在宿主动物之间、宿主动物与人之间造成传播,目前尚无人类之间传染的报道。传播媒介蜱的种类因地区而异,我国北方林区主要是全沟硬蜱, 南方林区主要是粒形硬蜱和二棘血蜱。致病螺旋体主要在蜱的中肠发育。蜱叮咬宿主时,病原体可通过带菌的肠内容物反流、唾液或粪便而传播。除蜱外,本病也可由其他节肢动物或昆虫,如蚊、马蝇和鹿蝇等传播。

       潜伏期:一般在感染致病螺旋体3d~32d,多数为7d~9d发病。

       诊断:从事林区、野外作业人员,有蜱等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史。 

       具有以下至少一项临床表现: 

       a. 游走性红斑或叮咬部位红斑、丘疹、中心部位水疱或坏死。 

       b.发热、头痛、咽痛、肌肉痛等类似感冒样症状。 

       c.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如脑膜炎、颅神经炎、脊神经根炎、脑脊髓炎;和(或)房 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包炎等心脏损害。

       d.骨关节损害,如关节炎;和(或)皮肤出现硬化和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 

       具有以下至少一项实验室检查结果: 

       a.血清或体液(脑脊液、关节液、尿液)中检测到高滴度伯氏疏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IgM 和 (或)IgG。

       b.双份血清伯氏疏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IgM 和(或)IgG 滴度 2 倍及以上增高。 

       c.受损组织切片或血液、体液涂片中的伯氏疏螺旋体直接检测阳性。       

       d.组织或体液中伯氏疏螺旋体PCR检查DNA阳性。

       病原治疗:早期及时给予口服敏感抗生素治疗,既可使典型的游走性红斑迅速消失,也可以防 止后期的主要并发症(脑膜炎或复发性关节炎)出现。对伯氏疏螺旋体敏感的抗生素有四环素、氨苄 西林、头孢曲松、亚胺培南、青霉素G等。壹期常选用多西环素或红霉素口服;贰期可静脉应用青霉素 G;叁期:有严重神经、心脏或关节损害者,可静脉应用青霉素G或头孢曲松。

       对症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足够的液体。对于有发热、皮损部位有疼痛者,可适当 应用解热止痛剂。高热及全身症状重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对有关节损伤者,应避免关节腔内注射。

       预后: 本病早期发现,在壹期、贰期及时抗病原治疗,其预后一般良好。在叁期进行治疗,大 多数能缓解,偶有关节炎复发;也可能出现莱姆病后综合征,即患者经抗病原治疗后,螺旋体死亡残 留细胞引起皮炎及自身免疫反应等表现。有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者,可能留有后遗症。

       预防:本病预防是要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适当的防护衣服、帽子,应用驱蜱和除蜱药物,防止 蜱虫叮咬。  


供稿人:黄欣